有机麻山药病虫害防治技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麻山药的病虫害主要有三病,四虫。下面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麻山药病虫害的为害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炭疽病
1.为害症状
山药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及藤茎。叶片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扩大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的大斑,病斑中间为灰褐至灰白色,有轮纹,有黑色小粒点。茎部染病初生梭状不规则斑,中间灰白色、四周黑色,严重的上、下病斑融合成片,致全株变黑而干枯,病部长满黑色小粒点。该病为害部位多,可以侵染叶片、叶柄、茎蔓以及种薯,对产量的影响大,是麻山药的主要病害。具体表现如下:
侵染叶片。病斑增多和变大,逐渐连成一片,导致叶片枯黄、凋落,俗称“黄落”;侵染叶柄。随着病斑的扩大,绕叶柄一周或2/3时导致叶子还绿色就凋落,俗称“青落”;侵染茎蔓。病征和叶柄发病相同,病斑绕茎蔓一周时病斑上部枯死。侵染种薯。山药出苗上半架时开始发病,初期地上部植株萎蔫,用手一拽,整株可以轻轻拔起,发现地下茎和种薯接合处开始腐烂,具典型炭疽病病征。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有性世代为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6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蔓延,一直延续到收获。气温25—30℃,相对湿度80%易发病。天气温暖多湿或雾大露重有利发病,偏施过施氮或植地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会使病害加重。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发病重。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发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壤;采用高支架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
药剂防治:选用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叶面喷雾,结合土壤灌溉冲施哈茨木霉菌叶部型预防;发病后,12%松脂酸铜800倍叶面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喷2-3次。
二、疫病
1.为害症状
麻山药疫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叶片感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开始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严重后被害组织逐渐变褐干枯;叶柄感病时,病斑从叶柄向叶片和茎部同时扩展,病部逐渐变褐;茎蔓发病,初期与叶片症状相似,后期表现为地面以上4-5公分处皮层变黑坏死,严重时全株死亡。多雨季节茎蔓基部积水是疫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料和微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注意观察,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
药剂防治:防治期要抓住雨后预防,采用12%松脂酸铜800倍叶面喷雾,喷药时一定要秧和地面全部喷到,彻底杀灭菌源。
三、褐斑病
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生初期,叶面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后蔓延扩大成为褐色的不规则形状,无轮纹。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半知菌亚门,薯蓣叶点霉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顺在病残体上越冬,翠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侵染时主要借助风和雨水传播。发病条件是温暖多湿,特别是在生长期间遇风雨频繁或山药架内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空气湿度大,易发病。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地势较高,通风良好地块种植。因地制宜设计畦向,注意密度不要过大,避免株行间郁蔽;做好肥水管理,防止植株早衰;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深翻土壤。
药剂防治:选用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或12%松脂酸铜800倍叶面喷雾,以预防为主。
四、线虫
麻山药线虫主要有两种,一是根结线虫病,为害块茎和根,形成瘤状虫瘿。二是根腐线虫病,为害根,造成根变黑坏死,为害块茎形成黑色腐烂斑。两种线虫均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连作田发病重,均可种块带虫,进入无病田块。
药剂防治:淡紫拟青霉,播种后覆土前用2kg/亩,均匀撒于播种沟内,防治效果较好;2.5亿孢子/克厚孢轮枝菌2kg/亩穴施;100亿孢子/克坚强芽孢杆菌400-1200g/亩穴施。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21-light.com/showinfo-1-17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