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病害病原、症状和防治方法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油菜是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由于种植油菜可以改良土壤,特别适宜和谷类作物轮作。便于利用土地,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发展粮食和油料生产。已经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现达一亿亩,其总产量也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
1、油菜病毒病
1.1病原:引起油菜病毒病的病原已知有4种,即芜菁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油菜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
1.2症状:不同类型油菜发病症状差别较大。甘蓝型油菜一般表现为枯斑型,老叶首先显症,而后发展至新叶。病斑先从叶片背面沿叶脉产出,初为黄色近圆形小斑点,以后在黄斑中央出现褐色枯点,坏死组织周围呈油渍状,并有一圈黑褐色小枯斑点,病斑正面亦呈黄色,圆形或沿叶脉呈不规则形,最后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变为淡黄绿色的花斑叶。老龄叶发病后,一般不产生皱缩病状,但坏死叶脉较多,或主脉坏死时引起局部枯黄或株型矮化,苗期感病较轻,成株期感病一般株型正常。感病植株茎部出现紫黑褐色晕斑,有时出现轮纹,周围呈油渍状,病斑棱形或长条形,常自茎秆中下部延至分枝和果穗。严重病株的茎和果轴上的病斑部,常纵裂或断续横裂,裂口呈黑色。此种植株多呈畸形,病株的花蕾、花、幼果均易萎蔫枯死,未死角果常弯曲,生黑色斑点。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叶片的典型症状是花叶。植株感病后新生叶首先显现病症,已长成的叶片不发生明显变化。当油菜幼苗期发病时,都从心叶的叶脉基部开始,沿叶脉两侧呈现半透明的“明脉”,致全叶叶脉成淡黄色、半透明网状,最后叶脉间逐渐褪绿扩大,而呈珊“花叶”症状。叶片常变僵、皱缩卷曲而成畸形。感病较轻和发病较晚的植株虽能抽,但明显矮化变小,叶片丛集,黄化皱缩,茎矮缩弯曲,质脆易折,花及荚果密集着生,角果畸形,结籽很小,若发病严重的,可整株枯死。成株期感病一般株型正常,叶片多果轴和角果常弯曲,结实率降低。
1.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适当晚播。苗床及油菜田应远离十字花科蔬菜田。施足苗肥,及时间苗,促苗健壮大面积杀虫剂拌种治蚜。合理隔离病原。对近距离毒源作物和传毒蚜虫进行隔离。采取栽培措施,提高抗性。如加大留苗密度,春季追施磷、钾肥,禁止揪食菜叶增施草木灰次数等,铲除自生油菜和十字花科杂草,拔出田间病株。在油菜播种前,应普遍加强菜地蚜虫的防治;在油菜出苗前后,也应采取多次治蚜的措施。可选用吡虫啉、菊脂类农药。
2、油菜菌核病
2.1病原:有真菌侵染引起
2.2症状:叶片上产生圆状水渍状病斑,病斑中央呈黄褐色,具有明显的轮纹,潮湿时还能产生白色霉层,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茎杆受害,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梭形或长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软腐,表层有白色絮状霉层,后期病部皮层破裂,维管束外露呈麻丝状,易折,从茎部裂开处或剖开病茎,能发现黑鼠粪状的菌核,髓部中空,角果产生不规则形的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成菌核。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不规则形瘪粒。
2.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水旱轮作。种子处理:用1:1.5:10的盐水选种,能淘汰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适时中耕培土。菌核在深处7cm的土内不能萌发,因而在2--3月份进行中耕培土1—2次,结合中耕培土,每亩每次撒1:2—4草木灰熟石灰混合粉30kg,能提高防治效果。合理密植及合理施肥:植株过密或过稀,都有利于菌核病发生。施肥时注意协调氮、磷、钾三者的比例,切忌偏施氮肥。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摘除老黄病脚叶。药剂防治: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5%扑海因胶悬剂500—8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亩用甲基托布津有效成分50—60g兑水喷雾,于初花期开始,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2—3次,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1kg与湿润细土30—50kg混合配毒土,于发病初期撒在根际周围,亩撒毒土10—15kg,也可用石灰、草木灰拌成黑白粉,亩用量20—30kg,于发病初期撒在根际周围。
3、油菜霜霉病
3.1病原Peronosporaparasitica
3.2症状:叶片正面出现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周缘不明显的病斑,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叶背密生白色霜状霉。病斑多时相互连接,使病叶局部或整叶枯死。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孢子囊的形成要求有水滴或露水,因此连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或结露持续时间长时此病易流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21-light.com/showinfo-1-17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