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疮痂病病症、发生条件及综合防治措施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马铃薯疮痂病被誉为马铃薯的癌症,很难被彻底治愈。马铃薯被害薯块质量和产量降低,不耐贮藏,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质大为下降,给马铃薯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有必要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并积极寻求减轻之病害之方法,从而减少种植户的损失。
1、病原及表现症状
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为Sterptomy-cesscabies,称疮痂链霉菌,后壁菌门链丝菌属放线菌疮痂链霉菌,有分枝的菌体呈细丝状,菌丝尖端和孢子丝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表面光滑的分生孢子。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带菌肥料和病薯是主要最初原始侵染源。病菌主要侵染块茎,从皮孔和伤口侵入、染病。
发病初期在块茎表皮产生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大斑,侵染点周围的组织坏死,块茎表面变粗糙,质地木栓化,几天后形成直径0.5cm左右的圆斑,病斑表面形成硬痂,疮痂内含有成熟的黄褐色病菌孢子球,一旦表皮破裂、剥落,便露出粉状孢子团。
很多突起状病斑常在开裂后病斑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凸起状,之后随着病斑扩展,中部木栓化的组织逐渐脱落,形成凹陷状病斑。但平状病斑即使严重发病也不伴随有凹陷,只是表皮下的组织褐变坏死。因此不同病斑的成因可能是不同的病原菌或环境条件的变化在起作用。同时,由于表皮组织被破坏后,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造成块茎腐烂。病菌侵入植株后,地上部分看不到症状,但薯块表面会出现疮痂。
2、发生条件和特点
疮痂病从开始结果时候感染,随着土豆膨大而发展,膨大期最盛。疮痂病的病斑主要以凸起型为主,凹陷型病斑次之,平状病斑在云南的个别地区相对较多。
2.1病原的存在
土壤自身带菌和种薯带菌传入土壤,继而繁殖。在防治得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不会形成危害;在防治不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就会形成危害。马铃薯收获后,通过病残体及土壤存活,有的细菌通过不断繁殖存活长达十年难以根除。
2.2温度和土壤的酸碱度
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特别是在28℃左右的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环境中,极易引发疮痂病。细菌在PH值为6~7时是存活繁殖最好的环境,在pH5.2以下却很少发病。而马铃薯适宜高产的PH值为5.5~7.0。
2.3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马铃薯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品种改良之后皮层较薄,早期生长较快,也易于被细菌侵染。
2.4中微量元素失衡
主要是钙肥、硼肥用量不足。导致马铃薯生长不良、免疫力低下。
2.5块茎膨大期
人工浇水或集中降雨,细菌病原会因为有充足水源而快速繁殖或转移,低洼地块积水较多往往发病较重。下水头往往容易成为危害蔓延的重点。细菌菌源具有好氧特征在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沙质土中繁殖快,因此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或者高温干燥天气,非酸性的砂壤土发病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发病也重。
3、综合防治及对策
要想对疮痂病防治达到理想效果,就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多方面入手,尽量减轻疮痂病的危害,减少损失。
3.1注意轮作
重病区可与谷类作物包括禾本科)或保水性好的豆科、百合科、葫芦科实行4a轮作。易选微酸性土壤,既能排水防涝,又能抗旱保湿的岗坡地为佳。
3.2选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防止种薯带菌入田,一定不要从病田区调种。提倡整薯播种,减少因伤而感染机会。
3.3进行土壤消毒,创造无菌环境
马铃薯种植田要进行秋天深翻晾垡杀菌,翻深35~40cm,种植前10d再进行旋耕耙平。翻前或者旋耕前喷洒广谱性杀菌剂进行土壤杀菌,也可以播种时进行沟施喷洒灭菌。对于上年发病地块采用各种方式,有效地杀灭菌源避免侵入种块或触生根系,防止构成寄主关系繁殖造成潜在危害。
3.4进行种子消毒
杀灭种薯携带的菌源,杜绝外部传染;防止土传菌源侵入种薯而带入,使病原进一步繁殖造成潜在危害,减少病菌来源。可以用专业性的对口生物菌粉拌种,在土壤消毒各种菌群剧减的情况下,应用生物菌拌种,不单起到进一步灭有害菌的作用,同时为培养有益菌大量繁殖,增强抗病性打下了基础。也可以在使用甲托、农用链霉素、滑石粉拌种的基础上加入福帅得或阿米西达等进行种子消毒,千万不能省略此环节。如果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要在4min后再切成块,否则容易发生药害。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21-light.com/showinfo-1-16004-0.html